食品伙伴網服務號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生產技術 » 種植技術 » 病蟲害.農藥 » 正文

荸薺桿枯病預防新技術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14-11-11
核心提示:安縣水口鎮(zhèn)有種植荸薺的習慣,常年栽培面積130多公頃。但由于長期連作,每逢秋涼時節(jié)常常發(fā)生一種桿枯病,大面積流行時一般田塊減產50-80%,嚴重田塊絕產,而且該病一旦暴發(fā)幾乎沒有特效農藥能夠控制,農民稱之為":荸薺瘟"。
    來安縣水口鎮(zhèn)有種植荸薺的習慣,常年栽培面積130多公頃。但由于長期連作,每逢秋涼時節(jié)常常發(fā)生一種桿枯病,大面積流行時一般田塊減產50-80%,嚴重田塊絕產,而且該病一旦暴發(fā)幾乎沒有特效農藥能夠控制,農民稱之為":荸薺瘟"。近年來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和反復實踐,總結出一條有別于傳統(tǒng)的化學防治新技術,既環(huán)保又節(jié)本,而且增產、增收。
 
    一、癥狀。該病主要為害葉鞘、莖、花器。葉鞘染病初呈暗綠色不規(guī)則形水漬狀斑,后擴展到整個葉鞘,干后呈灰白色,伴生短條狀黑色小點。莖稈染病呈棱形至不規(guī)則形暗綠色斑,后變軟凹陷,生小黑點。花器染病其癥基本同上,花器枯黃,濕度大時病斑上可見灰色霉層。
 
    二、發(fā)病條件。該病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內越冬,第2年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,萌發(fā)產生芽管,由氣孔穿透表皮侵入,經6-13天潛育,病部又產生分生孢子,借風雨傳播蔓延,進行再侵染。氣溫17-29℃最適宜于該病流行。另外,偏施氮肥,缺少磷鉀肥是該病加重的誘發(fā)因素。
 
    三、預防技術。其核心在于早用藥、巧施肥、重烤田,即育苗前把種球莖浸泡在25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溶液中18-24小時;在秋涼時暫不追肥,開始重烤田,待田烤至開小裂時約20天,再追肥。追肥以尿素配硫酸鉀,按1:0.5比例,每畝追尿素25千克,硫酸鉀12.5千克,即可起到明顯防效。
 
    該項技術自2001年在荸薺種植區(qū)推廣以來連續(xù)推廣3年,防效顯著,尤其是抓住9月份秋涼時重烤田,對桿枯病防效顯著。農民朋友不妨一試。
編輯:foodqa

 
分享:
[ 網刊訂閱 ]  [ 生產技術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 

 
 
推薦生產技術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1.530 second(s), 124 queries, Memory 1.2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