番荔枝科番荔枝屬,熱帶半落葉性灌木或小喬木。又名佛頭果。學(xué)名Anona squamosa L.。
原產(chǎn)熱帶美洲,傳入中國以臺灣省最早,約有400年歷史,現(xiàn)分布于臺灣、福建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省(自治區(qū))沿海地帶,世界分布地區(qū)除熱帶美洲主產(chǎn)區(qū)外,亞洲以印度栽培最多、最早,其他如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、菲律賓、斯里蘭卡等國均有栽培。
特征與特性 樹高3-5m。枝條細軟下垂。葉互生,橢圓狀披針形,先端短尖或鈍,葉背灰綠色,幼時被茸毛,后變禿凈。外輪花瓣狹長而肥厚,肉質(zhì),長三棱形,頂端尖,被微毛,內(nèi)輪花瓣細小,呈鱗片狀;雌蕊 通常成圓錐或棱錐形突起的雌蕊體;果實為聚合果,心圓錐形或球形,直徑5-10cm,漿果由多數(shù)心皮聚合而成,心皮在果面形成瘤狀突起,熟時易分離;假種皮為食用部分,乳白色,味極甜,有芳香。種子黑褐色或深褐色,表面光滑,紡錘形、橢圓形或長卵形。
番荔枝不耐寒,幼樹在4℃時發(fā)生冷害,4-5年生樹在-2℃時亦受凍害。樹性耐旱,忌積水。對土壤適應(yīng)性較強,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壤能生長迅速,果大、質(zhì)好。
番荔枝在中國尚無細致的命名品種,群眾通常按果實的大小和表面瘤狀突起明顯與否,分為粗鱗和細鱗兩種類型。粗鱗型樹體大,葉片寬、瘤狀突起而數(shù)量少;細鱗型則反之。
常用實生繁殖育苗,也有采用嫁接或高壓法育苗。嫁接法可用共砧或用牛心番荔枝砧木進行芽接、枝接。苗期易罹絲核菌、鐮刀菌引起的立枯病,故育苗宜選新地或水稻田作苗圃,或先用福爾馬林消毒土壤。蟲害有軟介殼蟲、木蠹蛾為害枝梢;粉蚧為害果實,以及莖點菌引起的梢枯病,需注意防治。
番荔枝為熱帶名果,其風(fēng)味為人喜愛。果實可溶性固形物25%,總糖20.4%,維生素C23.8毫克/100克果肉,可滴定酸0.3%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