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(yǎng)殖規(guī)劃:使利益最大化
規(guī)劃一:中密度兩批魚。第一茬,在9-10月份放苗,次年1-2月份賣魚,放苗密度每畝4萬左右,預期畝產2500-3000斤。干塘后立即放養(yǎng)第二茬,5月中至6月初出魚。
規(guī)劃二:高密度一批魚。在10-11月份放苗,次年3-4月份賣魚,放苗密度每畝5-7萬,預期畝產3000-4000斤。
苗種選擇:放養(yǎng)600-800條/斤寸苗,存活率高,養(yǎng)殖周期短。要求均勻、長身,體表潔凈無損傷。
建議:搭棚養(yǎng)殖,規(guī)避氣候因素帶來的風險。根據(jù)我們以往的經驗,搭棚并不會帶來養(yǎng)殖成本的明顯增加,搭棚養(yǎng)殖周期短、飼料系數(shù)低,可以從另一方面降低成本。
一、投喂管理
1、飼料選擇:蛋白含量在36%~39%為好。低溫期投喂高蛋白,高溫期適當降低蛋白;前期高蛋白,后期適當降低蛋白。建議前期喂對蝦料(0#、1#),中后期喂沉水泥鰍料(2#、3#)。400條前喂0#;400-200條喂1#;200-80條喂1.2顆粒;80條以后轉1.6顆粒。
2、投喂方式:全塘延邊投喂或是喂半塘(“7字型”),基本原則是放苗密度越大,要求喂料區(qū)越大。
3、投喂控制:水溫24-30℃時,料繒(兩個放在池塘不同區(qū)域)控制在1小時左右吃完為宜,每天投喂3-4餐,可以通過刮底來輔助判斷。由于泥鰍貪食,且經常在料繒附近成群覓食,導致測料不準,建議結合投喂率進行控制:100條前日投喂率7-8%;100條-50條日投喂率5-6%;50-10條后日投喂率3~4%;10條以下2-3%。 低溫期適當降低投喂率,并延長投喂時間。
二、水質調控
1、前期水質調控
泥鰍屬雜食性魚類,早期常以水蛛、水蚯蚓、藻類、懸浮有機顆粒為食,逐漸馴化后可以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飼料。攝食天然餌料可以幫助苗種增強體質和提高存活率。因此,在養(yǎng)殖前期可以使用發(fā)酵飼料培水。
2、中后期水質管理
泥鰍食量大,中后期水質管理主要以換水為主,當水質粘稠,泡沫多時,一次性換水20cm,低溫情況下后期一周左右換水一次。
水源狀況差的情況下,建議控制放養(yǎng)密度和定期(7-10天一次)進行改底、調水。
三、溶氧管理
泥鰍腮、皮膚、腸道均具有呼吸功能,可耐受0.1mg/L的極低溶氧,基本不會因為缺氧而窒息死亡;但當水體溶氧低時,腸道呼吸的比例會提高,對攝食和消化會造成一定影響,使得腸脹氣的出現(xiàn)機會增加,建議溶氧保持2mg/L以上。因此,泥鰍養(yǎng)殖塘也需要適當開啟增氧機,一般建議10畝塘白天中午開1-2部攪水,夜間開2-3部增氧。
四、病害防治
1、疾病預防
魚身消毒:苗種下塘前,最好用2%~3%的食鹽水(或0.25‰高錳酸鉀,即1方水放半斤)浸浴5~10分鐘,以殺滅其體表的病原。
定期水體消毒:放苗后每隔10-15天左右,使用聚維酮碘、顆粒二氧化氯對水體和塘底進行消毒,控制病原菌。
內服中草藥:每周拌喂中草藥(蚌毒靈散2-3餐),預防腸炎。
2、常見疾病處理
腸炎:降低水位,使用聚維酮碘消毒,然后加注新水;減料投喂,并內服中草藥加抗生素。
爛身:降低水位,使用聚維酮碘或戊二醛消毒,并加大換水量(連續(xù)幾天加換水);減料投喂,并內服中草藥、抗生素及多維。
水霉:降低水位,使用靚水(過硫酸氫鉀)消毒,然后加注新水,必要時隔2天重復操作。
體表寄生蟲:少量時,只需常規(guī)消毒,保持水質清爽即可;大量出現(xiàn),對吃料和生長造成明顯影響是需要殺蟲和加大換水量。
五、泥鰍日常管理操作匯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