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伙伴網服務號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生產技術 » 種植技術 » 蔬菜 » 正文

香菇廢料栽培雞腿菇高產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07-05-12

栽培過香菇的廢料中含有很多的營養(yǎng)成分,是栽培雞腿菇的好原料,可用于高產栽培雞腿菇,從而使香菇廢料進一步得到利用。

 

一、菌棒制作

1、廢料處理。將香菇栽培過的廢料運至水泥地上,用鐵鍬等敲打拍碎后建堆發(fā)酵,堆高60~80厘米,每24小時翻堆一次,堆積2~3天。

2、培養(yǎng)料配置。培養(yǎng)料配方為:香菇廢料55%、棉籽殼35%、玉米粉8%、石灰粉2%,或香菇廢料50%、棉籽殼20%、雜木屑15%、麥麩10%、復合肥4%、石灰粉1%。拌料時,用培養(yǎng)料總量0.1%的多菌靈水溶液噴灑,使培養(yǎng)料含水量達60%~65%,一般以手捏培養(yǎng)料見水珠而不滴為度。

3、裝袋滅菌。培養(yǎng)袋采用20厘米×20厘米×0.05厘米聚乙烯袋,裝袋用手工進行。裝好后,菌棒兩端留8~10厘米用塑料繩打活結扎緊,同時制作一定數量的棉塞裝入塑料袋中,與菌棒一起滅菌。培養(yǎng)料裝后需及時滅菌,否則易造成基質酸化。采用常壓滅菌,保持100℃10~12小時即可。出灶時,當菌棒溫度泠卻至80℃~90℃時,將菌棒移入接種室。

4、接種及發(fā)菌管理。當菌棒溫度降至30℃以下時進行接種。為減少雜菌感染,須3~4人緊密配合,進行流水作業(yè)。動作要迅速、快捷。采用兩頭接種法,其中一人解開袋口扎繩并在接種口上用木棒打一個直徑2.5~3厘米、深5~8厘米的接種孔,一人進行接種,另1~2人上套圈和棉塞,接種后進行遮光培養(yǎng)。雞腿菇發(fā)菌期需大量氧氣,應勤翻堆。一般9~10天翻堆一次,30~40天菌絲可長滿袋。

二、大棚栽培

1、大棚制作。大棚規(guī)格一般寬6米、高2.5米,長度可根據場地情況調節(jié),一般在20~50米之間,每個棚占地120~300平方米。大棚坐北朝南,呈拱形,用鋼管或水泥立柱支撐棚體,棚架上覆蓋多功能塑料薄膜用以保溫防雨,再在上面覆蓋遮陽網用以遮蔭,也可在薄膜與遮陽網之間再加一層草簾。最后用高強度壓膜線固定遮陽網。

2、發(fā)菌栽培。適宜栽培時間,一般春季為3月份左右,秋季為10月份左右。在大棚內開廂做畦,畦寬100厘米,深20~30厘米,長度不限。畦床做成龜背形。為防止雜菌及畸形菇發(fā)生,可用3%的石灰水噴灑畦床和四周泥土。將發(fā)好菌的菌棒脫袋后橫排埋入土中,菌棒間距2~5厘米,先在菌棒間隙填土,澆透水后再在菌棒表面覆土2~3厘米。上面的覆土可先放在干凈的水泥地上打細,拌入1%~2%的石灰粉,層層噴灑0.1%多菌靈溶液。調好水分后覆蓋塑料薄膜悶24~48小時,覆土前揭膜散氣。

3、出菇管理。菌棒埋土后一般10~15天即可出現小菇蕾。出菇期間,棚內溫度控制在10℃~30℃,濕度控制在80%~90%。空氣相對濕度較低時,應每天早晚向棚內噴霧狀水;如果溫度過低,應在下午氣溫下降時關好棚門,在畦上用竹片搭成拱形小棚,上蓋草簾保溫;若超過30℃,可向棚頂及四周噴水,同時加強通風換氣,也可在棚內挖溝灌水,既可降低棚內溫度,又可達到保濕的目的。為防止雜草危害,在第一潮菇采收結束后,噴施草甘磷每畝300毫升進行除草。在采完第三潮菇后,可適當噴施0.2%~0.3%尿素、0.5%蔗糖、0.5%磷酸二氫鉀混合液,以彌補培養(yǎng)料中養(yǎng)分和水分的消耗。只要管理得當,可采收5~6潮菇。

4、適時采收。因雞腿菇生長速度快,開傘后釋放出大量的黑孢子,使子實體產生自溶現象,從而失去商品價值。因此必須在菇蕾期菌環(huán)剛松動、菌蓋尚未展開時采收。產品可鮮銷或烘干保存。 

 
分享:
關鍵詞: 香菇 栽培 雞腿菇
[ 網刊訂閱 ]  [ 生產技術搜索 ]  [ ]  [ 告訴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關閉窗口 ] [ 返回頂部 ]
 

 
 
推薦生產技術
點擊排行
 
 
Processed in 1.073 second(s), 123 queries, Memory 1.2 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