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子葉植物,隸屬鳳梨目(Bromeliales)。約45屬,2000種,絕大多數(shù)產(chǎn)熱帶美洲。中國引種栽培的有鳳梨屬(Ananas)和水塔花屬(Billbegia)2屬,3種,僅限于東南和南部栽培。
旱生草本植物。多數(shù)具短的莖。單葉,常呈蓮座狀互生于短莖上。角質層很厚,葉表皮和葉肉中常有貯水組織。氣孔器4輪列型,花兩性,有時單性,為單性或復合的穗狀、總狀或頭狀花序,具苞片,罕有花單生。雄蕊6枚,2輪,離生,少合生。花藥縱裂。雌蕊花柱3裂。子房上位或下位,3室,中軸胎座。胚珠多枚或少數(shù),倒生稀彎生。胚乳沼生目型。種子有胚乳。染色體X=8-28,常為25。
鳳梨或稱菠蘿(Ananas comosus),原產(chǎn)熱帶美洲,全世界熱帶地區(qū)均有栽培。中國引種栽培于東南和南部地區(qū),為著名熱帶水果之一,生食或制罐頭;又為藥用,有利尿、驅蟲功效;葉纖維堅固柔韌,為編織和造紙原料。
佛法僧目(Coraciiformes)
體強健、腳短小而呈并趾型的鳥類。嘴長強直或細曲,翅大都長闊,初級飛羽10枚或12枚,次級飛羽第5枚存在或缺如,腳短小,三趾在前,一趾在后。尾形短或適中,尾羽10-12枚,副羽或存在或缺如,雌雄羽色相似。
棲息于林區(qū)及水邊。以昆蟲、魚、果實為食,繁殖時期,多在河岸或山坡營巢,每窩產(chǎn)卵6-7枚,呈白色或具粉紅色澤。幼鳥為晚成性。
全世紀共9科,中國有5科,如:
翠鳥科的冠魚狗(Ceryle lugubris)、斑魚狗(C.rudis)、普通翠鳥(Alcedo atthis)、蜂虎科的粟喉蜂虎(Merops philippinus)、粟頭蜂虎(M.viridis);佛法僧科的藍胸佛法僧(Coracias garrulus)、三寶鳥(Eurystomus orientalis);戴勝科的戴勝(Upupa epops);犀鳥科的棕頸犀鳥(Aceros nipalensis)、雙角犀鳥(Buceros bicornis)等。
本目中的一些鳥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,很多鳥類嗜食昆蟲,有益于農(nóng)林;不少種類的羽色鮮艷可供觀賞,但也因有些嗜食魚類,對養(yǎng)魚業(yè)有一定危害。
鴿形目(Columbiformes)
嘴短而基部柔軟,腿、腳壯健,四趾位于同一平面的中型鳥類。
多數(shù)棲息于森林,少數(shù)棲息于陸地或峭壁懸崖。飛翔能力強,少數(shù)有長途遷徒習性。性群棲,食物為種子、果實、漿果和其他植物,有的也食螺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,繁殖期營巢于樹上、巖石隙中或建筑物上,巢簡陋,為平盤狀,用枝條、樹根、莖等為營巢材料,無鋪墊物,每窩產(chǎn)卵1-2枚。卵白色或皮黃色,剛孵化的幼雛,可以從親鳥嘴中反哺取食,為晚成鳥,但沙雞科幼鳥為早成性。
分布遍及世界,中國有兩科。如:(1)沙雞產(chǎn)的毛腿沙雞(Syrrhaptes paradoxus)、黑腹沙雞(Pterocles orientalis);(2)鳩鴿科的針尾綠鳩(Treron apicuda)、紅翅綠鳩(T.sieboldii)、黃腳綠鳩(T.phoenicoptera)。
鳩鴿類的肉味鮮美,為狩獵對象。但也啄食已播種的種子,給農(nóng)業(yè)帶來一部分危害。
禾本科(Poaceae;Gramineae)
單子葉植物,隸屬莎草目。約620余屬,10000多種,分布全世界,以季雨熱帶和北溫帶半干旱地區(qū)最豐富,在這些地區(qū)形成遼闊的草原。中國約190余屬,1200余種,全國各地均有分布。通常分2亞科;竹亞科(Bambusoideae)和禾亞科(Agrostidoideae)。
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少為木本。根內常形成內生菌根,有的具根狀莖。地上莖常稱為稈,節(jié)間常中空,較少實心的(玉蜀黍、高粱、甘蔗)。葉二列互生,稀螺旋排列。草本稈上的葉片通常狹窄而長,平行脈,通常無葉柄。葉鞘與葉片基部之間的近軸面常有一膜質葉舌,有時退化為纖毛或無葉舌。竹類稈上的葉分別特稱之為籜葉、籜鞘、籜耳和籜舌。氣孔器由2個啞鈴形保衛(wèi)細胞和2個副衛(wèi)細胞組成,平列型;ㄐ⌒,兩性或有時單性或中性,1至多朵小花組成小穗,再由小穗組成圓錐花序,有時為總狀、穗狀或肉穗花序。小花由內稃和外稃包被。穎和外稃基部為基盤。內稃和外稃內有漿片和雌蕊、雄蕊。雄蕊多為3枚,有時6枚,花藥長,縱鮮明;ǚ廴毎,近光滑,單萌發(fā)孔,具增厚的孔緣。雌蕊柱頭2-3,常羽毛狀。子房上位。胚乳核型。穎果。種子胚乳豐富。染色體x=2-23+。
許多禾草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植物,主要糧食作物如稻、大麥、小麥、高粱、玉蜀黍以及許多主要牧草和飼料。很多是建筑(竹類)、造紙(稻稈)、紡織、制藥、釀造(高粱)、制糖(甘蔗Saccharum sinense),以及家具、編織(竹類)的主要原料。常見農(nóng)田雜草有南方知風草(Eragrostis amabilis)、滑草(Sacciolepis indica)、稗(Echinochloa crusgalli)、白茅(Imperata cylindrica)以及馬唐屬(Digitaria)等。
花(flower)
被子植物適應有性生殖的變態(tài)枝。典型的花包括花萼、花冠、雄蕊群、雌蕊群,它們態(tài)葉由外至內依次著生于花柄頂端的花托上。
花萼和花冠合稱花被,能從色澤、形態(tài)等方面區(qū)分花萼和花冠的稱為雙被花,如油菜、大豆、番茄;難以區(qū)分花萼和花冠的稱為單被花,如百合、絲蘭;沒有花被的稱無被花,如楊、柳、胡桃。如果一朵花同時具有雄蕊和雌蕊的稱為兩性花,只有雌蕊的為雌花,只有雄蕊的為雄花,雄蕊、雌蕊均具退化的為無性花或中性花;ㄍ惺侵ㄝ、花冠、雄蕊、雌蕊的地方,有多種形態(tài),油菜的花托稍微膨大,草莓的呈圓錐形而肉質化,薔薇的呈壺形,梨的深陷為杯形,蓮的呈倒圓錐形;ㄒ揽炕ūc莖相連,花柄的長短常隨植物而異,有的植物無花柄。
花萼 由若干萼片組成,常為綠色。有的花萼部分引伸成短管狀的距,如鳳仙花;ㄝ嘣诠麑嵆墒鞎r不脫落,稱為宿萼,如茄、柿、辣椒。如果花萼有兩輪,外輪的稱副萼,如棉花、木槿、草莓。
花冠 由若干片花瓣組成;ü谟卸喾N形態(tài),花瓣互相分離的稱離瓣花,如桃、白菜;花瓣連合的稱合瓣花,如牽;、煙草。花瓣4片分離,相對排列成十字形,稱十字形花冠,如白菜、蘿卜;豌豆的花是蝶形花冠,其最外面的1片花瓣稱旗瓣,側面2片稱翼瓣,最里面的2片稱龍骨瓣;唇形花冠的5片花瓣基部合生成筒,花冠上部呈唇形,上唇2片合生,下唇3片合生,如丹參、薄荷;舌狀花冠的下部連合成筒狀,上部向一側展開呈舌狀,如蒲公英。
雄蕊群 一朵花中全部雄蕊的總稱。雄蕊的數(shù)目有定數(shù)或無定數(shù),如小麥、大麥有3枚雄蕊,大蔥、白菜有6枚雄蕊,桃、棉花、茶則雄蕊為多數(shù)。有些科形成特定的雄蕊類型,如十字花科植物共有6枚雄蕊,4長2短,稱四強雄蕊。唇形科植物和玄參科植物具4枚雄蕊。豆科植物有10枚雄蕊,其中9枚花絲連合,1枚單生,成為2組,稱二體雄蕊。藤黃科的金絲桃雄蕊,花絲連合成多束,稱多媒雄蕊。菊科植物有5枚雄蕊,其花藥互相連合成筒狀,花絲彼此分離,稱聚藥雄蕊。
花藥沿縱軸開裂為縱裂,如小麥、白菜、蘋果等,在花粉囊頂部開一小孔,花粉由孔散出為孔裂,如馬鈴薯、茄、玉米等。
雌蕊群 一朵花中全部雌蕊的總稱。每個雌蕊由柱頭、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組成。一朵花中的雌蕊由一個心皮構成稱單雌蕊,如大豆、桃;一朵花中有若干彼此分離的單雌蕊,稱離生雌蕊,如毛莨、草莓;兩個以上心皮連合形成的雌蕊稱復雌蕊或合生雌蕊,如棉花、番茄等。
子房內著生胚珠的部位稱為胎座。單雌蕊,子房一室,胚珠著生在腹縫線上,稱邊緣胎座,如大豆。復雌蕊,子房一室,胚珠著生在相鄰二心皮連合的腹縫線上,排列成數(shù)縱行,稱側膜胎座,如紫花地丁。復雌蕊的各心皮邊緣卷至中央形成中軸,將子房隔成數(shù)室,胚珠著生中軸周圍,稱中軸胎座,如棉花、蘋果。如中軸胎座在發(fā)育過程中,復雌蕊子房室之間的隔膜消失而形成一室,胚珠著生于短的中軸上,稱特立中央胎座,如馬齒莧和石竹。胚珠著生在子房室頂部的,稱頂生胎座或懸垂胎座,如桑。胚珠著生子房基部的,稱基生胎座,如向日葵、大黃。
僅子房底部與花托相連,子房的其余部分呈游離狀態(tài)的稱上位子房,如白菜、桃、棉花;ㄍ袨樯畋瓲,或與花萼、花冠、花絲的基部愈合而形成花筒,子房與花托或花筒內壁愈合,稱下位子房,如蘋果、梨、黃瓜。若子房僅下半部與花托愈合,上半部仍露在外,則稱半下位子房,如甜菜、菱、虎耳草。
酵母菌(yeast)
單細胞真菌。菌體為卵圓形、圓形或圓柱形。無鞭毛,不運動。細胞構造具有真菌細胞的一般特征,細胞壁不含纖維素,由葡聚糖、甘露聚糖等多糖為主,還含有蛋白質,脂類及幾丁質等組分。
酵母菌菌落圓形、大而厚,多呈乳白色,少數(shù)紅色,呈油脂狀或皺皮狀。在液體培養(yǎng)基中均勻混濁,有的形成沉淀;有的浮于表面形成菌膜。
酵母菌以出芽繁殖為其特征,少數(shù)可行分裂繁殖或產(chǎn)生孢子。有性繁殖過程及方式與其他真菌一樣十分復雜。如釀酒酵母子囊孢子萌發(fā)形成單倍體營養(yǎng)細胞以出芽繁殖,兩個單倍體營養(yǎng)細胞接合形成雙倍體營養(yǎng)細胞也以出芽繁殖,在一定條件下,雙倍體營養(yǎng)細胞轉變?yōu)樽幽夷讣毎缓笮纬勺幽。在形成子囊孢子之前有減數(shù)分裂。子囊孢子一般為1-4個。酵母菌的子囊孢子有圓形、帽形、針形、腎形等隨種類而有不同。
酵母菌可以利用多種糖類進行同化或發(fā)酵,一般可利用葡萄糖、蔗糖、麥芽糖等,少數(shù)種類能利用五碳糖及淀粉。
酵母菌在有氧時可進行有氧呼吸且生長旺盛,在無氧時進行發(fā)酵作用且生長速度較慢。適宜pH4-5的酸性環(huán)境,不同菌株的生長范圍為pH2-8.0;生長溫度大多在25-30℃,少數(shù)種類可耐45-47℃高溫。一般耐糖,少數(shù)種類能在高濃度糖漿(如蜂蜜)中生長。工業(yè)用酵母菌耐受酒精的能力較高,一般發(fā)酵液中乙醇含量可達10-12%。
常見的重要酵母菌各屬如下:
1.酵母菌屬(Saccharomyces) 細胞圓形、橢圓形、臘腸形。發(fā)酵力強,主要產(chǎn)物為乙醇及CO2。主要的種有:釀酒酵母(Saccharomyes cerevisiae)為釀造酒及酒精生產(chǎn)的主要菌種,還用于制造面包及醫(yī)藥工業(yè);葡萄汁酵母(Saccharomyces uvarum)細胞橢圓形或長形,它能將棉子糖全部發(fā)酵,還可食用及用于醫(yī)藥工業(yè)。
2.裂殖酵母屬(Schizosaccharomyces) 細胞橢圓形、圓柱形,由營養(yǎng)細胞接合,形成子囊。有發(fā)酵能力,代表種為粟酒裂殖酵母(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),最早分離自非洲粟米酒,能使菊芋發(fā)酵產(chǎn)生酒精。
3.漢遜酵母屬(Hansenula) 細胞圓形、橢圓形、臘腸形,多邊芽殖,營養(yǎng)細胞有單倍體或二倍體,發(fā)酵或不發(fā)酵,可產(chǎn)生乙酸乙脂,同化硝酸鹽。此菌能利用酒精為碳源在飲料表面形成皮膜,為酒類釀造的有害菌。代表種為異常漢遜酵母(Hansenula anomala),因能產(chǎn)生乙酸乙脂,有時可用于食品的增香。
4.畢赤酵母屬(Pichia) 細胞形狀多樣,多邊出芽;能形成假菌絲,常有油滴,表面光滑,發(fā)酵或不發(fā)酵,不同化硝酸鹽,能利用正癸烷及十六烷,可發(fā)酵石油以生產(chǎn)單細胞蛋白,在釀酒業(yè)中為有害菌,代表種為粉狀畢赤酵母(Pichia farinosa)。
5.假絲酵母屬(Candida) 細胞圓形、卵形或長形,多邊芽殖,有些種有發(fā)酵能力;有些種能氧化碳氫化合物,用以生產(chǎn)單細胞蛋白,供食用或作飼料。少數(shù)菌能致病,代表種有:產(chǎn)朊假絲酵母(Candida utilis),能利用工農(nóng)業(yè)廢液生產(chǎn)單細胞蛋白;熱帶假絲酵母(Candida tropicalis)能利用石油生產(chǎn)飼料酵母。
6.球擬酵母屬(Torulopsis) 細胞球形、卵形或長圓形。無假菌絲,多邊芽殖,有發(fā)酵力,能將葡萄糖轉化為多元醇,為生產(chǎn)甘油的重要菌種,利用石油生產(chǎn)飼料酵母,代表種為白色球擬酵母(Torulopsis candida)。
7.紅酵母屬(Rhodotorula) 細胞圓形、卵形或長形,多邊芽殖,少數(shù)形成假菌絲。無發(fā)酵能力,但能同化某些糖類,有的能產(chǎn)生大量脂肪,對烴類有弱氧化力。常污染食品,少數(shù)為致病菌。代表種為粘紅酵母(Rhodotorula glutinis)。
節(jié)肢動物門(Arthropoda)
身體及附肢分節(jié)并有幾丁質外骨骼的無脊椎動物。是動物界種類最多的一門動物,幾占動物界種類的85%。分布廣泛,適應性強,生活方式復雜,有自由生活、寄生及群棲性社會生活等。
節(jié)肢動物的身體一般可分為頭、胸、腹三部分;少數(shù)分為頭胸部和腹部或者分為頭部和軀干部。
體節(jié)具有成對的附肢,原則上每個體節(jié)一對,這種附肢不僅本身分節(jié),而且與身體相連處也形成可動關節(jié),因此非常靈活,能作多種活動,如感覺、運動、捕食、咀嚼、呼吸、生殖等。體表被覆有由表皮分泌的幾丁質外骨骼,厚而堅韌,能保護體內柔軟器官,又可防止水分蒸發(fā),還能供肌肉附著。在生長過程中有蛻皮現(xiàn)象。
具有混合體腔和開管式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。心臟呈管狀或囊狀,位于消化管的背面和體壁之間。
呼吸器官一般水生的用鰓,陸生的用氣管,此外還有書肺和書鰓等呼吸器官。
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基本形式為鏈狀,感官發(fā)達,具有觸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聽覺、視覺和平衡等復雜而多樣的感覺器官。
生殖方式有卵生、卵胎生和孤雌生殖,直接發(fā)育或變態(tài)發(fā)育。后者有不完全變態(tài)(發(fā)育經(jīng)過卵、幼蟲、成蟲)如蝗蟲和完全變態(tài)(經(jīng)過卵、幼 蟲、蛹、成蟲如蠅、蠶)。
分3亞門、7綱:
1.有鰓亞門(Branchiata) 大部分水生、鰓呼吸、頭部觸角1-2對。
(1)三葉蟲綱(Trilobita):身體背面中央隆起。觸角1對。全部化石。如三葉蟲。
(2)甲殼綱(Crustace):身體通常分頭胸部和腹部。觸角2對。如蝦、蟹、水蚤等。
2.有螯肢亞門(Chelicerata) 水生或陸生。陸生種類用書肺、氣管呼吸。水生的用書鰓呼吸。頭部無觸角,頭胸部愈合。
(1)肢口綱(Merostomata),海生,以書鰓呼吸,頭胸部附肢包圍在口周圍。如鱟。
(2)蛛形綱(Arachnoida),頭胸部有6對附肢,第1對螯肢,第2對足須,其余4對為步足。腹部的附肢退化。用書肺或氣管呼吸。如蜘蛛、蝎等。
3.有氣管亞門(Tracheata) 多數(shù)陸生,少數(shù)水生。頭部有觸角1對,以氣管呼吸。
(1)原氣管綱(Prototracheata),體蠕蟲狀,分頭部和軀干部,分節(jié)不明顯。附肢有爪但不分節(jié)。如櫛蠶。
(2)多足綱(Myriopoda),體分頭部、軀干部分節(jié)明顯。每體節(jié)有1-2對附肢。觸角1對。如蜈蚣、馬陸等。
(3)昆蟲綱(Insecta),體分頭、胸、腹三部。觸角1對。胸部通常有3對足,2對翅。如蝗蟲、蜜蜂、蠶、蚊、蠅等。
蝦、蟹等多種甲殼類以及蜂蜜、蜂王漿等均可供食用和作為珍貴的營養(yǎng)品。蠶絲是重要的天然紡織原料。白蠟蟲分泌白蠟、胭脂蟲分泌洋紅、紫膠蟲分泌紫膠、五倍子蚜蟲分泌的五倍子都是重要工業(yè)原料。水蚤、水生昆蟲的幼蟲等可作魚、蝦的餌料。瓢蟲、蜻蜓、螳螂、食蚜蟲等以經(jīng)濟作物害蟲為食,可用于生物防治害蟲。鱟的血液用于檢測細節(jié)菌。蜂毒可治風濕病。五倍子可作收斂劑和消痰劑。棉蚜、蝗蟲、椿象、松毛蟲、黑尾葉蟬等嚴重危害農(nóng)林業(yè)。蚊、蠅、虱、蚤、臭蟲等危害人畜健康、傳播各種疾病。衣魚、蜚蠊、米象、麥蛾、豆象等都是危害書籍、食物、貯藏農(nóng)產(chǎn)品的害蟲。
靈長目(Primates)
前后足拇指(趾)與其他指(趾)能相對的哺乳動物。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種類繁多的類群。其中包括人類、猿猴以及一些介乎猿猴和低等獸類之間的動物,多數(shù)種類指(趾)端有寬扁的甲。大腦半球較大。視覺和觸覺相當發(fā)達。一般棲息在樹上,只有狒狒及人下到地面生活。性好群居。雜食,或主食果實與谷類,F(xiàn)存15科、56屬、203種。分布于亞、非、美等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(qū)以及馬達加斯加等地。中國有8屬,20種。
常見的如獼猴(Macaca mulatfa),體形較小,毛色棕黃,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華南一帶,也發(fā)現(xiàn)于長江流域,北達河南、河北及山西南部,雖偶而盜食農(nóng)作物,但可作為實驗動物或其他用途。
金絲猴(Pygathrix roxellanae)因其鼻孔上仰,又名仰鼻猴,棲于四川、甘肅、云南、貴州各地的高山森林中,是僅產(chǎn)于中國的世界珍稀動物。
黑葉猴(Presbytis francoisi),全身黑色,兩頰有白毛,頭頂有冠毛,分布于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黑長臂猿(Hylobates concolor)前肢長于后肢,站立時手可下垂達地,是哺乳動物中攀行最為敏捷的樹棲動物,見于云南及海南省。
大猩猩(Gorilla gorilla)體重可達200kg,以野菜、野果等為食,分布于中非和西非熱帶森林中。
棕矮狐猴(Microcebus rufus)體重僅39-98g,是靈長類中最小的種類,也是比較原始的類型,見于馬達加斯加東部。
樹鼯(Tupaia glis)重150g左右,主要在地面覓食昆蟲、小鳥、小鼠等,也吃部分果實和種子,分布于云南、廣西、廣東及海南省等地,屬樹鼯科(Tupaiidae)。
偶蹄目(Artiodactyla)
足趾成雙數(shù)的大中型有蹄哺乳動物。如豬、牛、羊、駱駝以及鹿、黃羊、河馬、長頸鹿等。其中以鼷鹿最小,體重僅2-5kg,河馬最大,可達3600kg。
特征 第三、四趾明顯較其他趾發(fā)達,趾端有蹄,身體重量主要由此兩趾承受。鹿和牛、羊等皆有角,鹿角由真皮骨化而來,分叉,每年定期脫換;新生鹿角外被皮膚,稱為鹿茸;牛羊的角在骨角外面套有從表皮特化而成的角質鞘;叉角羚的角也由骨質角心和角質鞘組成,角心不脫換,其角質鞘卻定期脫換,且分叉。豬、河馬、駱駝和鼷鹿皆無角。豬形類多為雜食性,單胃;河馬主食水生植物。
偶蹄目可分2亞目,9科,75屬,185種。
駱駝科(Camelidae) 現(xiàn)存3屬、6種。中國產(chǎn)一種 雙峰駝。野生種類體形較小,駝峰較矮,頸部有鬣毛,前肢無胼胝體;分布于柴達木和塔里木兩盆地之間和甘肅等地,現(xiàn)已瀕臨滅絕,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
鹿科(Cervidae) 體形大小不一。除麝外,雄性都有分叉的角;但馴鹿兩性都有角。鹿茸是名貴藥材。本科除麝外皆無膽囊,F(xiàn)有17屬,38種。中國約20余種,均有較高的經(jīng)濟價值。如麝腹部有麝香腺,麝香是貴重藥材。麂是華南地區(qū)的中型鹿類,麂皮柔韌,可制高級皮革。梅花鹿是鹿茸的主要來源,與它同屬的尚有馬鹿、白唇鹿、豚鹿和坡鹿等。中國東北有半馴化的馴鹿群。
?(Bovidae) 本科為偶蹄目中最大的一類,現(xiàn)存約45屬,128種。中國約有17種。如羚牛(Brdorcas taxicolor)分布于四川、甘肅和陜西秦嶺一帶;印度野生(Bos gaurus)即野黃牛,分布于云南西部。均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。黃羊(Procapra gutturosa)分布于內蒙古、黑龍江、吉林等地,是草原上重要的狩獵資源,羚羊(Gazella subgutturosa)與黃羊相似而尾較長,分布于內蒙古西部及青海、甘肅等地的荒漠草原。青羊(Naemorhedus goral)亦稱斑羚,為貴重毛皮動物,分布于內蒙古、山西,向南一直到福建、廣東等地山區(qū),F(xiàn)在西藏有野生牦牛。
鼷鹿科(Tragulidae) 小型偶蹄類,重約2-5kg。無角。無上門齒,上犬齒成獠牙狀。棲息于森林、灌叢或河邊草叢中。以青草為食。中國產(chǎn)一種 小鼷鹿(Tragulus javanicus),大小如兔,體重2kg左右,僅見于云南南部。
食肉目(Carnivora)
以食肉為主的哺乳動物類群,包括虎、熊、狼、熊貓、靈貓、黃鼬等各類野生種類以及家養(yǎng)的貓、狗等。食肉類的個體一般重4-8kg。但種間差異懸殊。伶鼬體長一般不到200mm,體重很少超過70g;虎的體重約180-200kg;最大的為阿拉斯加的棕熊,體長1700-2800mm,體重可達780kg。分布很廣。亞、歐、非、美四大洲和北極都有分布。多數(shù)生活于熱帶樹林中,有些棲息于沙漠和草原;白熊則分布于北極。水獺營半水棲生活,而海獺則幾乎離不開水的環(huán)境。
主要以捕捉其他脊椎動物為食。行動敏捷。大腦較發(fā)達,與其身體的相對比重較大,有腦溝與腦回。一般具有敏銳的嗅覺、視覺和聽覺。足具4-5趾,單胃、腸短,盲腸退化或無。食肉類的門齒小而鋒利。犬齒長、圓錐狀、略帶彎曲。高度肉食性的種類裂齒發(fā)達,其后的頰齒則往往減少或變小,雜食性或主食植物的食肉類,裂齒不發(fā)達或無。
現(xiàn)存的食肉目共9科,101屬,250種,其中見于中國的有7科、33屬、55種。與食肉目十分近似的海生種類如海豹、海象等。
犬科(Canidae) 廣布于亞洲、歐洲、非洲和南、北美洲,F(xiàn)存14屬、36種?诒遣块L,耳直立。尾長蓬松。四肢細長,前足4指,后足5趾。嗅、聽覺都很敏銳。中國有4屬、6種,如狼(Canis lupus)、藏狐(V.ferrilata)、豺(Cuon alpimus)和貉(Nyctereutes procyonoides)。家犬(C.familiaris)由狼馴化而來。
熊科(Ursidae) 分布于亞洲、歐洲和美洲,F(xiàn)存6屬、7種。體大而笨重,尾短小。四肢粗短。前后肢均為5趾,爪不能收縮,蹠行性。除北極熊(Thalarctor maritimus)以肉食為主外,一般均為雜食性。中國產(chǎn)3屬、3種。即黑熊(Selenarctos thibetanus)、棕熊(Ursus arctos)和馬來熊(Helarctos malayanus)。
大熊貓科(Ailuropodidae) 以植物為主要食物的食肉類,F(xiàn)僅存1種 大熊貓(Ailuropoda melanoleuca)。形似熊,頭圓而尾短,前后肢長度大致相等,5趾。毛色黑白分明。主食竹類。只產(chǎn)于中國四川、陜西及甘肅南部高山區(qū)。是世界公認的珍稀動物。也有將其歸入熊科或浣熊科。
浣熊科(Procyonidae) 共8屬、18種,絕大部分產(chǎn)于美洲。僅小熊貓屬(Ailurus)產(chǎn)于亞洲。體中小型。生活于熱帶和溫帶地區(qū)。體形壯實,四肢粗短,尾甚長,一般有明暗相間的環(huán)紋,5趾,蹠行性或半蹠行性。善于攀爬。雜食或主食植物。中國產(chǎn)1種 小熊貓(A.fulgens),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西藏、青海四省區(qū)。
鼬科(Mustelidae) 約26屬、70種。除南極洲、澳大利亞、新西蘭、馬達加斯加等地外,其余各大洲均有分布。中、小型食肉獸。一般身體細長,頭部略圓,頸長,耳殼小而橫寬;前后肢均短,趾端具爪,爪稍彎曲而尖銳,具半伸縮性,捕獵時方伸出。行動輕快敏捷,善疾走,常拱肩曲背跳躍前進。中國有9屬、20種,分屬于3亞科。
水貂(Mustela vison) 原產(chǎn)北美,歐洲艾鼬(M.putorius)原產(chǎn)西歐,今皆已引入中國飼養(yǎng)。
靈貓科(Viverridae) 全世界約有34屬、75種。僅見于舊大陸,主要分布于歐、亞南部及非洲。體細長,中小型,腳短,尾長,口鼻部尖出。體軀上常有斑紋和條紋,不少種類具尾環(huán)。大部有發(fā)達的香腺。多數(shù)種類以肉食為主。中國有9屬,11種。多分布于長江以南,少數(shù)種可北達山西、河北。如大靈貓(Viverra zibetha)、小靈貓(Viverricula indica)椰子貍(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)、花面貍(Paguma larvata)等。
鬣狗科(Hyaenidae) 共3屬、4種。只分布在非洲和亞洲南部?煞滞晾呛枉喙穬深。背脊處皆有鬣毛,尾毛蓬松。犬齒較長。鬣狗前肢比后肢強,4趾。裂齒與頰齒都很發(fā)達,如棕鬣狗。
貓科(Felidae) 現(xiàn)存約28種,各大陸均有分布,體型瘦削,但結實強健。頭大而圓,頸部粗短。四肢短而強壯。尾長。前足5趾,后足4趾。在食肉目中齒數(shù)最少,犬齒、裂齒都很發(fā)達,上臼齒小。能攀善泳。聽覺、視覺都很靈敏,為典型的獵食獸類。中國有貓科動物6屬,13種。如野貓(Felis silvestris)、豹貓(F.bengalensis)、荒漠貓(F.bieti)、豹(Penthera pardus)、虎(P.tigris)、雪豹(Uncia uncia)等。
中國特產(chǎn)的食肉獸類計有大熊貓、小熊貓、貉、花面貍、漠貓和雪豹等6種;其中尤以大熊貓最負盛名。此外尚有紫貂、白鼬、伶鼬、水獺、大靈貓、小靈貓、熊貍、兔獼、猞猁、金貓、虎、豹和云豹等,皆被列為保護動物。食肉類是野生細毛皮的主要來源。其中以鼬科中的鼬屬、貂屬和水獺屬以及犬科中的狐和貉最為名貴。貓科中的豹貓以及靈貓科中的小靈貓、花面貍雖然毛皮品質較差,但產(chǎn)量甚高。熊膽、虎骨、獾油和靈貓香等都是常用的中藥材。很多中小型食肉類還是害鼠的天敵。
一些大中型猛獸能襲擊畜群,甚至傷及人類,中小型食肉獸也可盜食家禽或捕食有益鳥獸。在自然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,食肉獸類作為捕食者,對其被捕食者的種群可以起到淘汰病弱、調節(jié)數(shù)量以穩(wěn)定生態(tài)平衡的重要作用。
頭足綱(Cephalopoda)
足的一部分變?yōu)橥、位于頭部口周圍的軟體動物。全部海生,化石種類很多,繁盛于中生代,現(xiàn)存約100種,如鸚鵡螺、烏賊、柔魚、章魚等。
身體左右對稱。頭部發(fā)達,兩側有一對發(fā)達的眼,其構造與脊椎動物的眼相近似。
外套膜肌肉發(fā)達,左右愈合成為囊狀的外套腔。內臟即容納其中。外套兩側或后部的皮膚延伸成鰭,可借鰭的波動而游泳。
現(xiàn)存種類中,只鸚鵡螺有發(fā)達的多室螺旋形外殼,其余種類的貝殼,則被包在外套膜內,退化形成一角質或石灰質的內骨,如柔魚和烏賊。
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較為集中,腦神經(jīng)節(jié)、足神經(jīng)節(jié)和臟側神經(jīng)節(jié)合成發(fā)達的腦,外圍有軟骨包圍。心臟很發(fā)達,由一心室和2-4心耳構成。
雌雄異體,交配時雄體以生殖腕將精莢送入雌體外套腔中。
頭足類大多可供食用,鸚鵡螺、烏賊、章魚等均可鮮食或制成干品。以金烏賊(Sepia esculenta)肉厚味美,產(chǎn)量很大,被視為中國四大海產(chǎn)之一。每年春夏從越冬水域向淺海產(chǎn)卵。分布在中國山東、浙江、福建、廣東、江蘇等沿海以及前蘇聯(lián)、日本、朝鮮等地。
除食用外,烏賊的眼球經(jīng)過加工可制成眼球膠,粘性很強,可粘合木板。墨汁加工可制成油墨或彩畫料,海螵蛸(烏賊內殼)可制成止血、治蟲蝎咬傷和胃潰瘍等藥物。
兔形目(Lagomorpha)
上頜有前后兩對門齒的中、小型食草哺乳動物,前門齒較大,穩(wěn)于其后的一對門齒極小,呈圓柱形;無犬齒,有較寬的齒隙。所有牙齒均無齒根,能終生生長。前足5指,后足4或5趾。尾短小或無。僅2科,即兔科(Leporidae)和鼠兔科(Ochotonidae),有11屬、65種。中國有20多種。
本目的種類雖然不多,但數(shù)量不少。除南極洲和澳洲外(澳洲的野兔系由外地引入),幾遍布全球。其代表種類如草兔形體中等大小,背面有明顯的黑毛,其分布區(qū)可從長江流域向北延伸到內蒙古及東北諸省,產(chǎn)量很高,是華北地區(qū)的重要狩獵資源,在農(nóng)業(yè)區(qū)和造林地帶,可對作物或苗木造成危害。
與之相近的種尚有東北兔(L.mandshuricus)分布于東北林區(qū);華南兔(L.sinensis)產(chǎn)于長江以南;高原兔(L.oiostolus)產(chǎn)于青海等地;雪兔(L.timidus)產(chǎn)于內蒙古等地林區(qū)。家兔的祖先是穴兔(Oryctolagus cuniculus)原產(chǎn)于地中海周圍歐洲西南部和北非。達呼爾鼠兔(Ochotona daurica)又名草原鼠兔,屬鼠兔科,體型比兔小,耳圓,前后肢幾乎等長。尾不明顯或缺如。分布在內蒙古等地草原,能消耗部分牧草,并在挖洞時從地下翻出新土,覆蓋原生植被,形成土丘,引起植被演替。高原鼠兔(O.curzaniae)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鄰地區(qū),在其分布區(qū)內的有些地段,可對草原帶來明顯危害。